第(3/3)页 他脑中继续闪过钟复、李贤、陈循,甚至那个在未来搅动风云的徐有贞…… 这些未来的孤臣、能吏、权相……如今,都还只是些未经雕琢的璞玉。 而他朱祁镇,将是第一个发现他们、并亲手将他们擦亮的人。 “这些人,”他在心中逐一对其定论。 “等思想改造完毕,就是未来可以放到六部九卿去“掺沙子、换脑子”的后备干部梯队。” 更重要的是,这座集贤馆也将是他以后所有改革的政策孵化器。 无论是未来的军事改革、财政新政,还是那些超越时代的科技构想。 毕竟都不能只由他这个十岁的皇帝凭空提出。 那未免太过惊世骇俗。 也太过容易成为众矢之的。 这些构想,必须先在集贤馆内。 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和逻辑,进行反复的研究、论证和推演,形成一份份逻辑自洽且数据详实的奏疏。 到那时,再将这些奏疏呈请内阁审议。 面对这样一份出自翰林院新锐之手,在理与据上都无懈可击的方案。 三杨是批,还是不批? 否决? 那便是与整个翰林院的新生代力量为敌,是打压后进,是阻塞言路。 更是将无能或妒能的帽子,稳稳地扣在他们这三位辅政大臣的头上。 到时,只需有人将此疏在朝会付之公议,便可坐视他们成为士林公敌。 批准? 那便是将我的意志,通过他们的朱笔,变成朝廷的政令。 他们将从决策者,彻底沦为最高级的执行者。 无论他们作何选择,自己都稳操胜券。 这就叫“用你的人,走你的程序,办我的事”。 你们会的只不过是历朝历代的政治手腕,而朕当年学习的可是上下五千年的斗争经验。 想到此处。 朱祁镇不由傲娇的端起那杯凉透了的茶盏,轻轻吹开浮沫,浅呷了一口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