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四十五章 各方-《我在现代留过学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文彦博听着,眯起眼睛,问道:“说说看,你的理由。”
    文及甫答道:“儿这些时日,已经走访过,也实地看过了。”
    “这新城东厢,虽只九坊,但坊中产业甚多……”
    “显仁坊、汴阳坊、崇善坊、安仁坊,自国初以来,便是作坊云集,百工汇聚……”
    “而春明坊、宣阳坊,则多勋臣外戚……”
    “又有朱雀门大街,贯穿整个东厢,人口繁多……”
    文彦博听着满意的点点头,看着文及甫的神色,也总算是欣慰起来。
    不过……
    “汝选新城东厢抵当所,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吧?”文彦博悠悠的问着,眼睛直视着这个儿子。
    文及甫顿时瑟瑟发抖。
    但文彦博也不点破,只是道:“有些事情,汝要注意度!”
    汴京新城的东厢,最著名的地方,自熙宁以来,就只有一个地方——春明坊。
    那里有着先帝赐给王安石的宅邸!
    现在,王安石的嗣孙王棣在京城,跟在吕公著身边。
    每到休沐日,王棣都会回到春明坊的荆国公宅。
    然后他就效仿王安石,经常去邻居家串门。
    他的邻居是谁?
    宋处仁!
    宋处仁是已故的龙图阁学士、赠礼部侍郎宋敏求之子,其祖父是燕宣献公宋绶。
    而宋家,经过宋绶宋敏求父子数十年的经营,已经是这汴京城中最大的士大夫公卿社交场所。
    无论新党、旧党,只要到了宋家,都会暂时放下恩怨。
    而原因只有一个——宋家有着所有士大夫都渴望的东西——藏书。
    从宋敏求生前的著作,就能看出他家的藏书,到底有多么丰富和强大了!
    《唐大诏令集》、《六宗实录》、《长安志》、《春明退朝录》。
    宋敏求能有这些著作,靠的就是他家收藏的那几万卷,连宫中都未必有的唐代史料、典册、诗集。
    无论是欧阳修写新唐书,还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,都得找他借阅藏书。
    那么宋家为什么有这么多藏书?
    那是因为,宋家掏空了四个大宋藏书大家的家藏!
    第一个是宋绶的外祖父杨徽之。
    杨徽之是从五代走过来的文人,收藏了大量的唐五代典章。
    但他没有儿子,死后,家产为诸女婿、外甥所分。
    而宋绶不要钱,只默默拿走了杨徽之的藏书。
    第二个,则是真庙时的宰相文简公毕士安,这是宋绶生母的祖父,也是其妻子的曾祖父。
    因宋绶父子好书,毕家藏书,被他们父子如松鼠搬家一样,在数十年中,一点一滴的搬空了。
    第三个是魏文征公王旦。
    王旦生前,很喜欢宋绶,所以王家藏书,也难逃毒手。
    第四个,则是当朝的宰相吕公著。
    因为,吕公著的次子吕希哲的妻子,就是宋敏求的掌上明珠。
    所以,宋敏求在世的时候,就盯上了吕家那从吕蒙正时代就留下来的家藏藏书。
    吕公著也知道宋敏求好书,于是敞开家门,任由其抄录甚至搬运。
    就这样,宋绶父子两代人,靠着掏其他人家的藏书,以及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,到处购买、搜罗古籍。
    撑起了整个大宋,最丰富、最全也最好的唐五代典章库。
    无论是唐五代的史料还是唐五代的诗篇,都藏在宋家的书架上。
    而且,因为宋绶父子爱书、喜书。
    所以这些宝贵的文献,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养、修订。
    宋绶父子在世时,还会组织汴京的士大夫一起校正这些藏书的缪误。
    对士大夫来说,春明坊第六区的宋府简直就是他们的天堂!
    如今的宋家,在宋敏求去世后,因为能力问题,再也组织不起天下有名的士大夫一起修订、校正藏书。
    但,宋家依旧对整个天下的文人士大夫敞开大门。
    只要你是读书人,都可以去宋家借阅他家的藏书。
    于是,春明坊的房价,因此成为了整个汴京新城的高地——因为有太多人,喜欢居住在宋家的附近,以便随时借书。
    自然而然的,宋家也就成为了这汴京城最大的士大夫公卿社交场所。
    在宋家,哪怕是熙、丰时代,新旧党争最激烈的时候,也经常能看到朝中新党和旧党的大臣,坐在一起安静的看书,甚至互相交流彼此的心得。
    王棣自回京,就住在了春明坊内。
    有空就去宋家借书看,宋家人很喜欢这个年轻人。
    而随着王棣去的次数多了,汴京城内的其他家衙内也都纷纷打着去宋家看书的旗号,接近王棣。
    文及甫就被刑恕拉着去了好几次。
    回来后,文及甫就嚷嚷着,要选一个女儿嫁给王棣了。
    但被文彦博骂了一顿狠的,文及甫这才不敢再提。
    但他并没有死心。
    这次特意将文家要扑买的抵当所选在汴京新城,还是有打着招王棣为婿的算盘。
    没办法!
    王棣太香了!
    王安石的嗣孙!唯一继承人!
    按照刑恕所言,无论是谁家的女儿嫁过去,都可以躺着享福。
    这样的一个女婿,顶的上七八个状元郎!
    刑恕还说,要不是他没有适龄的女儿,就算学当年的张尧佐绑冯京,也会把王棣绑回家的。
    刑恕的话,真的是让文及甫动心。
    如今,自己的小心思,被老父亲看破,文及甫自然瑟瑟发抖,支支吾吾起来。
    瞧着文及甫那没出息的样子,文彦博摇摇头,道:“汝这逆子……”
    “老夫迟早要被汝气死!”
    文及甫以为老父亲是在骂自己和王棣交往,便低下头去,乖乖挨骂。
    文彦博叹息几声,道:“汝可知,为何老夫不答汝对梁况之的疑问,反而提及抵当所扑买一事吗?”
    文及甫摇头。
    文彦博深深吸了一口气,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,才问道:“我文家扑买抵当所后,会变成什么?”
    文及甫小心翼翼的回答:“勋臣外戚?”
    文彦博点点头:“汝还不算太蠢笨!”
    在大宋,士大夫文臣,需要维护名声,哪怕私底下再怎么贪拿卡要。
    明面上也需要装出一副两袖清风的样子。
    直系亲属,更是需要好好约束。
    不能让他们在外面乱来,搞坏了自己的名声。
    所以,士大夫家族,都会用门客或者族人当白手套经商。
    同时,他们也适可而止。
    很多事情,都不敢做的太过分。
    只有勋臣外戚们,会光明正大的做买卖,经营生意。
    如驸马都尉王晋卿,就是这汴京城里,最大的苎麻商。
    他家的麻袋,是直接卖给开封府。
    朝野内外,对此都是熟视无睹。
    因为,这是游戏潜规则,祖宗以来,赵官家们和士大夫集团,就是通过让渡经济利益,喂饱了外戚勋贵们。
    让这些在汉唐张牙舞爪,肆无忌惮的政治力量,变得如同一只温顺的小猫。
    “现在,汝知道,为何老夫不愿意与梁况之纠缠了吧?”
    “外戚勋臣,不可干政!”文彦博语重心长的对文及甫道:“汝兄弟要切记这一点!”
    这是游戏规则。
    外戚家,吃饱了就一边呆着吧。
    国家大事少掺和!
    “那大人就不管了?”文及甫忧心忡忡的道:“如此一来,朝野恐怕会对大人有非议……”
    文彦博是太师,是平章军国重事。
    这种事情他要不管,舆论能骂死他!
    文彦博笑了:“老夫何曾说过不管?”
    “但他梁况之是什么人?”
    “他说,老夫就要管,那老夫算什么?”
    第(2/3)页